数学组第四次教研
发布时间:2019/11/27 17:52:19 作者:金西子 浏览量:904
一、活动主题
谷里庆兴路小学与江宁实验小学第五次教学研讨交流活动
(数学组第四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11月20日
活动地点:二(4)班 授课教师:韩莎莎
二(3)班 授课教师:田子璇
参加人:庆小全体数学老师和实小数学团队
研讨时间:11月20日下午15:30
三、研讨记录
四、过程性材料
(一)活动报道
11月20日下午,庆小数学教研组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我校和实小的第五次数学教研在少先队室举行。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及实小数学团队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教研活动由实小郭永宁老师主持,实小的田子璇老师与我校韩莎莎老师就二年级“线段的初步认识”一课进行同课异构,数学组就本课的情况进行了交流讨论,内容深刻,气氛活跃。
首先分别由两位执教老师韩老师和田老师交流本次上课的心得体会,以及在教学上存在的几点疑惑。然后由各位听课老师阐述自己在本次听课过程中的感受和体悟。活动中组内老师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对于两节课的直观感受及对于本课重难点的思考与疑惑。第一位发言的是我们的吴天生老师,她提到田老师的课堂孩子们的生成性表达完整,归功于田老师的积极引导。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田老师课堂语言精炼,节奏活泼,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之后王惠老师、王化老师和李亚鹏老师都分别作了简要的发言,阐述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深切感受,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堂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其中田老师教师语言简练精准,评价多样;韩老师语言规范,如果适当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会更加出彩。
接着李慧琴老师、周亚亚老师和金西子老师也对两位教师的上课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和赞扬,其中周亚亚老师以人度己,给予了不少课堂上的实用性建议,其肺腑之言令人感触良多。更有郭永宁老师,他细心地倾听并记录下各位老师的发言与疑惑,结合教学内容具体地为大家一一讲解习题及例题的处理办法。他反复强调无论备课还是教学过程中都应紧扣学情,示范到位,让学生的思维由具象到抽象,始终把话语权还给我们的孩子。
最后纪校长进行活动总结。从他简短但有内涵的发言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数学教学的课堂应深刻而多样,教师学习的道路应任重而道远。这是庆小与实小的第五次交流活动,相信通过本次教研,师与师之间的情感更进一步,校与校之间的友谊也会更深一度!
(二)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过程和方法: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引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藏在信封里,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呢?只要大家猜对谜语就可以了。出示谜语。
2.请大家观察两根毛线,你看到它的形状是怎样的?这两根毛线哪根长哪根短?
3.如何比较一根长一根短呢?(可以拉直)生演示。
4.揭题。
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把线固定在黑板上,两端用磁贴固定)
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这两端的点叫作端点。
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请同学们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毛线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紧,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
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
(使学生认识到不管拉紧后的线是什么方向,它都是直的)
二、交流共享
(1)初步感知
表示线段的图形是怎样的呢?看老师画一画。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这条线段是从哪里到哪里?
告诉学生:图形中的短竖线表示线段的两端,叫作端点。(由抽象到具体)
(2)总结概念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2.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闯关1: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同桌互相在直尺和课本上指一指、说一说。
提问: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闯关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强调:封闭性图形的线段是不需要画出端点的。
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对折,再打开。
说明:对折后的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说明:线段有长短之分
学习画线段
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
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向右画;
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
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先由教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着画一画,同时要提醒学生表出门线段的端点。
三、检测完善
1、用直尺把下面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以这两点为端点,还能不能画出另外一条线段来?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强调: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在每两点之间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线段?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强调:每两点的意思。(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
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
先让学生独立地画一画,再通过全班交流找出答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有次序地画出所有的线段,并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有序列举的方法。
思考:给你5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
四、思考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认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
(三)教研反思
《认识线段》听课反思
今天江宁实验小学名师导师团来我校交流,我听了田子璇老师《认识线段》这节课。田老师精炼的教学语言,层层递进的教学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导入部分,田老师出示一根毛线,让学生说一说毛线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说出了波浪形、S形这些充满童趣的语言,引导出毛线是弯的。然后通过将毛线拉直,揭示了怎样可以看做线段。不断地变换毛线的位置,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无论位置怎么变,只要是直的都是线段。最后揭示了毛线的两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田老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习题,先是强调线段是直的,再强调有两个端点,体现层次性。
然后在让学生折正方形纸片这一环节,田老师先是把纸片对折,折痕可以看做线段,再让学生折出比这条折痕长和短的折痕。在这里田老师让学生找最长的折痕,找最短的折痕,让学生知道不存在最短的折痕,将极限思想渗透在教学中。在之后的数图形由几条线段组成时,总结了几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
最后,在学生对于线段已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动手去画一条线段,实际体验和回顾线段的特征,在后面的练习中,让学生连接两点、三点、四点,并拓展了按点的顺序去连接线段,能做到不重不漏。
听了这节课,让我明白课堂上不是老师说的越多越好,而是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表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线段》教后反思
今天下午和江宁实验小学的田老师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下午第一节是由我来上的,上完课之后感觉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语言不是很规范。
上完之后我立即听了田老师的《认识线段》,听了她的课我立马就意识到自己的导入部分花的时间太长,而且在教学中没有太大的作用。以后我会在教学中更加地注重数学的本质,不能一昧地追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是认识线段、判断是否是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以及给出几个点连线段。线段本身没有概念,只要让学生知道拥有那几个特征就是线段就可以了。引入线段可以像今天田老师那样直接出示一根弯曲的毛线,由弯到直,拉紧的毛线就是线段,这样就很自然又不浪费时间地引入课题。还有一个找线段环节,我有一个点没有处理好。我是让学生指出书本的一条边。其实我应该让他们发散思维让他们自己找一找书本上是否4条边都是线段,并且让学生指出每条边的线段的端点是哪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线段两个特征的认识。关于画线段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在教学画线段时我没有在黑板上进行示范而是直接在PPT上放映动画的。其实在黑板上示范画线段,出来的效果更好。以及在各种活动中,我替代学生说了太多的话,其实在让学生体验过后应该让学生去回答,课堂的话语权本来就应该是学生的而不是教师。
当然,我还有很多需要改正的细节。很重要一点,以后不仅是备教法,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课堂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上一篇:二、三年级组数学第六次备课
下一篇:综合学科第四次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