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当前位置:课程教学>> 列表
谷里庆兴路小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音乐备课组第四次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22/12/9 12:10:46 作者:校管理员 浏览量:3463

谷里庆兴路小学音乐备课组第次活动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活动主题:体会不同民歌类型的艺术风格,学习掌握号子的演唱形式和语言特色

二、活动时间:2022129

三、活动地点:音乐教室

四、活动安排表

课题

主备人

参与人员

《打麦号子》

高康

邢蓉 杨阳

五、研讨记录及各项材料

1cbc0e16d62417f62a6d51512dc560b

8a59010c7742cbad1de6f96b2788fa727ede4ef8e351d59a9b7fb9a84f3740

de7fb070a656ad969ad1d8fc3a3bbb780dae051846f8092c6cb9d731fdcd69

420a2d8e321ea29339f63cdafa9e55dc8a052a2dc9e23b937b02b79a2c6c63

六、优秀教学设计片段

《打麦号子》教学设计

南京市谷里庆兴路小学 高康

【教材分析】

《打麦号子》是四年级上册的一首靖江民歌,属民歌中的号子体裁,歌曲为民族五声徵调式。全曲24个小节,前8小节为八分节奏均衡的数板部分,通过劳动的呐喊烘托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第二部分为民歌的演唱部分,中间旋律为2+2+2+2的结构,采用了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增强了呼应的效果,最后8个小节是中间旋律的变化反复。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打麦号子》,体验民歌——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

2.体验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并能运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及地方方言表现《打麦号子》。

3.感受节拍、力度、速度等对号子风格的体验与把握;与同伴合作,在听、唱、动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号子的特点及其独特韵味。

【教学重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演唱并在整体音乐实践活动中感知劳动号子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相似乐句的节奏差异及变换拍子。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设备、纸张若干

【教学过程】

口传心授、感受民歌

一领众合、了解号子

师生合作、体会劳动

寻根溯源乡韵流长

创意改编、不忘传统

一、口传心授、感受民歌

1.教师演唱山歌《槐花几时开》,讲解民歌体裁与特点。

2.师生合作,改编唱《槐花几时开》,体会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学生运用27 26固定节奏伴唱)

3.师:跟原版山歌相比,改编的版本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音乐课。

【设计意图】

从联系生活实际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聆听、体验、合作等音乐实践,初步了解民歌的种类,感受名额不同的演唱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为本课的教学做了有效的预设和铺垫

二、一领众和、了解号子

1.初听歌曲,感受情绪(播放课件:《打麦号子》范唱)

2.再听歌曲,区分段落提问歌曲分段

3.学习歌曲第一部分——数板(播放课件《打麦号子》数板部分)

(1)师生合作

(2)生师合作

师:刚才老师领,们一起和,这种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

4. 学唱歌曲第二部分——演唱部分

(1)教师范唱,演唱部分可以分为几句呢?(播放课件《打麦号子》演唱部分)

(2)跟钢琴学唱一、二两句先唱旋律 再唱歌词

(3)对比学唱三、四两句教师演唱1、3句,学生唱2、4句 节奏不同

师:这两句和刚才的两句旋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播放课件:《打麦号子》演唱部分课件相同与不同之处)

(4) 完整学唱四句(师生合作演唱,角色互换)

(5)感受2/4、3/4拍子转换并唱好——音乐情绪的变化)

(播放课件:课件显示3/4处)

(6)唱好下滑音。

(播放课件:课件显示下滑音)

(7)引导学生关注衬词所起到的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并能够通过力度对比去表现音乐。

三、师生合作、体会劳动

完整演唱歌曲(播放课件:《打麦号子》完整歌谱 拿歌谱

(1)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

(2)学唱第二段歌词

(3)一领众和,完整演唱全曲学生领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环节遵循传统艺术规律,以口传心授、一领众和为主要学唱方式,让歌曲回归劳动生活,从而充分地让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到愉悦快乐的劳动心情,体验到号子的特征,并通过对比、体验教学,较好地解决相似乐句的节奏差异、变换节拍等教学难点。

四、寻根溯源 乡韵流长

1. 观看打麦视频 起立、学习打麦动作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田间地头,感受另一首原汁原味的《打麦号子》

(播放课件:原生态打麦场面视频)

2. 聆听江苏靖江地区方言演唱的《打麦号子》

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打麦号子》在演唱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播放课件:方言版《打麦号子》)

3. 用方言学说数板部分

方言表现出号子的原汁原味,号子就是劳动之歌

【设计意图】:民歌源于劳动,源于生活,通过感受原汁原味的打麦场景体验方言演唱的乐趣,既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更让学生找到了民歌的源头——劳动生活!

四、创意改编、不忘传统

1.老师改编《打麦号子》

2.跟传统《打麦号子》相比,谁更能表现出劳动的热情?播放课件:不忘传统

3.师生合作,演绎歌曲

利用身边道具,打麦动作、表现收麦子的劳动场景。教师示范动作 每小节打一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听辨不同风格的《打麦号子》,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弘扬对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利用身边资源()设计动作表现劳动场景,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劳动的热情与快乐,品味劳动号子独特的韵味!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江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了解了号子的特点,演唱形式,感受了号子给我们带来劳动的激情!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一上课老师演唱的的山歌节奏自由、演唱的声音嘹亮,除了山歌、号子还有小调,它们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试着多去了解了解民歌,多听、多唱民歌,相信大家一定会爱上民歌!(在《打麦号子》的歌声中离开教室)

《打麦号子》教学反思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高康

这是一首江苏靖江民歌,体裁为劳动号子,更精确的说是农事号子或打粮号子,歌曲通过劳动时的呐喊及一领众和的说唱形式,表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歌曲节奏、旋律均较简单,易干学唱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体验、感受江淮民歌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和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是,学生对中国的民族音乐仍然抱有一种抵触的情绪。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教学一直是一大难点。

如何使学生能逐渐接受并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首《打麦号子》中的劳动号子感染了他们,还是这种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吸引了他们?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干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号子类别的划分,主要依据是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今天学的《打麦号子》是一首农事号子,相对来说,农业号子所伴随的劳动强度不那么大,因此,农事号子的节奏感往往不那么沉重,旋律较优美,歌词内容也更主富多样些,号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

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领唱部分常常是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其音乐比较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常有即兴变化,旋律常上扬,或比较高亢嘹亮,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衬词或重复领唱中的片段唱词,音乐较固定,变化少,节奏型强,常使用同一乐汇或同一节奏型的重复进行。 每个乐段也都是领唱与和唱的形式。很多孩子都热衷干唱领唱,对干领唱感觉好的孩子,其他学生会期望他再次领唱,这样起来的劲头就更足。这一课给我自己上了一课,不能拿自己的喜好和认知习惯来判断决定学生的喜好。

本课的最大亮点在干打破了常规的民歌教学方式,即:介绍民歌的概念及特点--节奏练习--旋律哼唱--跟钢琴试唱歌词一一点出难点、强化练习--完整演唱、展示。鉴干五年级学生正处干变声期初期,并且五线谱的视唱没有达到专业的程度。因此第一,如果遇到音区比较高的旋律,可以尝试先降调哼唱。第二,旋律学习一定要理清顺序,并目方法要多样化。可以师与生、男生与女生模唱、接龙唱等形式把旋律的重复和变化、相同与不同体现的更明显化。总之,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包括语言的精炼、提问的准确性等都是我本堂课也是我以后的每一堂课需要思考、注意并加以改进的问题。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二二十二

《打麦号子听课反思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邢蓉

《打麦号子》是四年级上册的一首靖江民歌,体裁为民歌中的号子,歌曲为民族五声徵调式。歌曲通过劳动的呐喊烘托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采用了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增强了呼应的效果,把学生带入了在号子中劳动的情景。

一、教学过程:

口传心授、感受民歌

1.教师演唱山歌《槐花几时开》,讲解民歌体裁与特点。

2.师生合作,改编唱《槐花几时开》,体会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二)一领众和、了解号子

1.初听歌曲,感受情绪(播放课件:《打麦号子》范唱)

2.再听歌曲,区分段落提问歌曲分段

3.学习歌曲第一部分——数板(播放课件《打麦号子》数板部分)

(1)师生合作

(2)生师合作

4. 学唱歌曲第二部分——演唱部分

(1)教师范唱播放课件《打麦号子》演唱部分

(4)跟钢琴学唱一、二两句

(5)对比学唱三、四两句(播放课件:《打麦号子》演唱部分课件相同与不同之处)

(4) 完整学唱四句(师生合作演唱,角色互换)

(5)感受2/4、3/4拍子转换并唱好——音乐情绪的变化)

(6)唱好下滑音。(播放课件:课件显示下滑音)

(7)引导学生关注衬词所起到的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并能够通过力度对比去表现音乐。

(三)师生合作、体会劳动

完整演唱歌曲(播放课件:《打麦号子》完整歌谱 拿歌谱

(1)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

(2)学唱第二段歌词

(3)一领众和,完整演唱全曲学生领

(四)创意改编、不忘传统

1.老师改编《打麦号子》

2.跟传统《打麦号子》相比,谁更能表现出劳动的热情?播放课件:不忘传统

3.师生合作,演绎歌曲

利用身边道具,打麦动作、表现收麦子的劳动场景。教师示范动作 每小节打一拍

(五)小结

通过学习了江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了解了号子的特点,演唱形式,感受了号子给我们带来劳动的激情。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一上课老师演唱的的山歌节奏自由、演唱的声音嘹亮,除了山歌、号子还有小调,它们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试着多去了解了解民歌,多听、多唱民歌

二、实际教学中产生问题

在出示歌谱时,歌谱占据屏幕比例过小,导致学生看不清,有些吃力,学歌效果不佳。可以将课件比例调大。

三、总结

打麦号子》是一首体裁为劳动号子的民歌。降调哼唱。旋律学习一定要理清顺序,并且方法要多样化。可以师与生、男生与女生摸唱、接龙唱等形式把旋律的重复和变化、相同与不同体现的更明显化。总之,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包括语言的精炼、提问的准确性等都是我本堂课也是我以后的每一堂课需要思考、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