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研组第三次教研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21/12/9 13:14:46 作者:王丽 浏览量:823
谷里庆兴路小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语文教研组第三次教研记录
一、活动主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语文组第三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11月23日、12月7日
活动地点:录播教室 授课教师:孙娟
录播教室 授课教师:平静
参加人:庆小全体语文教师
研讨时间:11月23日、12月7日第二节课
三、研讨记录
、
四、过程材料
(一)活动报道
为了推进我校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授课水平,规范教学。11月23日、12月7日我校语文教研组继续开展“主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教研活动。
孙老师教学的是四年级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后,结合本单元单元要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串联出故事的三件主要事情: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孙老师围绕“中华不振”四个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具体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感受。
平老师教学的是二年级的课文《风娃娃》,平老师首先带着学生找出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怎样做以及结果以后,再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学习,及一反三学会迁移。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来概括课文。作为一篇低年段的课文,富有极大的童趣,因此平老师在教学中用到了随文识字,以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理解词语,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课后,大家围绕课程发表自己的观点。首先任教的孙老师和平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再有听课的老师进行评课讨论。大家都充分肯定了课程,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讨论的环节,目标可以再更明确一些,体现出“高效”的课堂。通过研讨,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
教师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学校的课改以“主问题导学”而展开,两位老师的优秀课例都是大家学习的典范。在探讨中也促进了大家专业化的成长。
(二)教学设计展示
课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引出课题,了解周恩来。
指生读课题,讲解崛字的意思。
理解课题的意思,齐读课题。
介绍周恩来的相关资料,指生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检查生字词,指生读,齐读。
崛起 肇事 门楣 淮安 分量 屈辱
对照补充习题进行练习反馈。
三、教生方法,学会概括串联
1.师: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呢?小提示: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请生答。——新学年开始了、十二岁那年、一个星期天。
2.在这三个时间段发生了不同的——三件事。谁来概括下新学年开始了,发生了什么事呢?结合本单元单元要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板书)
3.主要人物是谁?——周恩来(板书)。主要说了什么事情呢?请生答。师引领——立志振兴中华。(板书)
对第二和第三件事进行概括。分别板书——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出示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内容:告知学生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后,要把几件事连起来。板书:串联。提示生:起因,经过,结果分别对应的事件。指生答,进行串联。
四、精读课文,感悟中华不振。
1.小组合作:默读课文第11-16自然段,用“ ”画出具体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2.小组进行交流汇报。预设1:(11自然段)
①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理解占据:据有或用强制性手段取得。让学生联系生活,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强制拿走,是什么感受?带着感受进行朗读。(指生读)
被占据的地方被称为租界。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背景。升华情感,再读!
难怪伯父会说:“中华不振哪!”关注叹了口气,读出无奈的语气。
预设3:(15自然段)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大不相同,热闹非凡。
大多是外国人:自己的国家却很少有中国人,可悲。
预设2:(16自然段)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领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悲伤、愤怒)
不但不惩处,反而训斥她。你的心情如何?(愤怒)
紧握:生气、愤怒时的动作。加上动作、表情,指生读,齐读。
3.师生共同朗读16自然段(配乐),引出中华不振!
五、小练笔
少年周恩来在耳闻目睹这一系列事情之后,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一团烈火在周恩来的心中燃烧,如果用语言来表达,他会怎么说呢?
课题:《风娃娃》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风娃娃”。(出示:风娃娃图片)谁来和风娃娃打打招呼!(读:风娃娃)
2.最近,他心里有个烦恼,想请同学帮帮他,你们愿意吗?仔细听(播放录音)
大家好,我是风娃娃。我很喜欢帮助别人,可是我帮助人们做事情,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我好委屈,你们能帮帮我吗?
3.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跟着风娃娃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想不想听老师读读这个故事?请大家把书翻到106页,书捧好,往外斜,听得时候要注意:字字入目,句句入心。文章没有拼音,听准不认识的字。
2.大家听得真认真。自己也来读读这个故事吧。要做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我们跟着风娃娃都去了哪些地方?
3.指名交流:我们跟着风娃娃都去了哪些地方?(田野 河边 广场)
4.教学“场”:场是个生字,左边是提土旁,右边是昜,合起来表示空地。这个字与“广”相联,说明这是一片很大很大的空地。
5.风娃娃长大了,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想像妈妈一样去帮助人。(出示词卡:帮助,教学“助”)助是一个生字,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助的右边是力,说明帮助别人需要用力气)是的,谁来读读这个词?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风娃娃是怎么帮助大家的呢?我们先去田野看看吧。听读第二自然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风娃娃来到田野,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帮助的?
2.他看到了——大风车。(出示风车图)这就是一架大风车。它正在——(生读)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出示词卡:断断续续)“断断续续”的意思是?水一会儿流,一会儿不流。请你读这个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风,大风车只能慢慢转动。(出示词卡:慢慢转动)请你读这个词:慢慢转动。把两个词语放回到句子中,谁能读好?
3.风娃娃是怎么帮助大风车的?指名读: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腮使劲向风车吹去。(出示词卡“使劲”)“使劲”就是——很用力。劲是个前鼻音,再来读一读这个词语。
你看,劲的右边是个力字旁,怎样才能使劲吹呢?——深深地吸,鼓起腮。我们一起鼓起腮,对着风车使劲吹。(评:风娃娃就是这么卖力。)谁来读读这个词?(指名2-3位)我们一起读。
4.风娃娃那么卖力地帮助大风车,结果如何?你看—— 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出示词卡:转得飞快)(指名读:谁来读读,真快啊,所以“得”要读的又轻又短)不仅转得飞快,你听——(出示音频:哗哗的水声)听到了什么?哗啦哗啦的水声。(出示词卡:哗啦哗啦)谁来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水大 水流得快)
5.经过风娃娃的帮助,田野里有什么变化呢?指名读句子。庄稼小的时候就是秧苗。瞧,就是这样(出秧苗图)。这个字是个生字,你是怎么猜准它的读音的?秧左边是禾木旁,表示庄稼,苗表示长在田里的嫩芽。
6.学写“秧苗”两字
秧右边的央撇伸到左半格,捺像小脚踢出去。
苗草字头,草字头宽一些。
7.风娃娃的作用原来这么大。谁能连起来,现在我来问,你们回答。
风娃娃来到哪里?风娃娃来到田野。
风娃娃看到什么?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
风娃娃怎么帮助风车的?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腮使劲向风车吹去。
结果呢?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哗啦哗啦地向田里流去。
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
再加大难度,现在我给你图片提示,自己讲一讲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怎么帮助的,结果如何。自己说一说,再来挑战吧!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就能把书读好,现在风娃娃接下来又来到了河边。小组交流讨论:风娃娃看到什么?风娃娃怎么做?结果是怎样的?
2.小组汇报展示结果。
3.风娃娃帮助了——船工。船工是怎样拉船的?读句子: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嗨哟,嗨哟”喊着号子,可是船却走得很慢很慢。
播放视频
4.你读出了什么?——船工干活非常使劲,很累。这里还有一个表示声音的词语:“嗨哟,嗨哟”,说明船工很累了,要喘口气。谁会读?我们一起读。
5.即使这么卖力,可船却——走得很慢很慢。风娃娃看到后,他是怎么帮助的?指名读: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用力吹了口气,船飞快地跑了起来。
抓住急忙、用力体现风娃娃的热心。
6.刚刚船还是走得很慢很慢,现在却——飞快地跑了起来。
7.原来弯着腰流着汗的船工们,现在——(生读)笑了,一边收起纤绳,一边向风娃娃表示感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点评:是的,你们说的这些夸奖风娃娃的话,就是在向他表示感谢。
8.现在你们能把风娃娃帮助船工做的好事记下来吗?抓住风娃娃看到什么?风娃娃怎么做?结果是怎样的?能帮助我们快速讲出故事。
9.看图拓展:风娃娃还会帮助谁呢?
9.小结:风娃娃来到田野,帮助了大风车和秧苗;来到河边,帮助了船工和大船,不论是在田野、还是在河边,风娃娃都是使劲、用力地吹气,并且得到了大家的感谢。所以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出示第四小节)
10.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风娃娃又会有之前的烦恼呢?下节课我们再去广场上看看。
五、识字写字
1.刚刚同学们认识了一个乐于助人的风娃娃,现在风娃娃为我们吹来了今天学过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吗?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2.最后我们来写一个词语:秧苗。再次强调:秧右边的央撇伸到左半格,捺像小脚踢出去。
5.生描红,老师巡视 提醒姿势。
6.实物投影反馈。谁来夸夸他?
(三)听课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课反思
周二的教研活动,我受益匪浅。孙老师执教的是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孙老师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本课这类传统题材的课文由于叙述故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孙老师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简短的文字延伸,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此外孙老师结合学生认知,注重情感教育。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孙老师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在整节课孙老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孙老师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风娃娃》听课反思
《风娃娃》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的行动,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学生经过一年级一年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上能够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表达清晰,叙述比较条理。在阅读方面,能联系生活猜测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理解词语,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了词汇,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
一、朗读指导比较有效,学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读
本节课教师重点指导了和风车转动有关的两句话:“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哗啦哗啦地向田里流去。”第一句要读出风车转得慢,第二句要读出风车转得快,两句都是通过指导读好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朗读的。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十分关键,“谁还能再快一点?”这样的引导语既能让学生理解,又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出风车转得快。通过对比朗读,学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风车前后的变化。
二、复述故事采用了学方法用方法的策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了复述故事的方法
本文风娃娃都去了“田野”“河边”“广场”三个地方,本节课重点讲了风娃娃在田野的故事。通过将风娃娃在田野的故事,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这个故事是按照风娃娃来到哪里,看见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这样的顺序写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教师板书清晰地做了提示,课件上也将这一自然段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通过学生的复述可以看出,学生能根据提示进行复述。运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在默读了3—6自然段后,能按照这样的顺序将风娃娃在“河边”和“广场”这两个故事讲清楚。
三、教学过程详略得当
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这点,第2自然段在老师的引导下习得抓主要问题的学习方法,第3自然段让学生根据这个学习方法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自学课文。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收获到很多,最重要的便是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上一篇:语文教研组第二次教研活动记录
下一篇:语文教研组第四次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