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第二次教研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21/11/11 13:12:23 作者:王丽 浏览量:866
语文组第二次教研
一、活动主题
小组合作形式在教学中的有效展开---语文组第二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10月 26日、11月9 日
活动地点:一楼录播教室 授课教师:陈琴
一楼录播教室 授课教师:薛帆帆
参加人:庆小全体语文教师
研讨时间:10月 26日、11月9日上午第二节课
三、 研讨记录
四、过程性材料
(一)活动报道
迎着秋日的暖阳,伴着和煦的微风,为促进每一位组内教师的专业成长,10月26日及11月9日,庆兴路小学语文组开展了“小组合作形式在教学中的有效展开”的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由陈校和薛帆帆老师进行课例展示。
陈校执教的是五年级上的《四季之美》,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陈校节选了秋天的部分重点学习,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运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内容,水到渠成,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及时进行总结,并交流讨论动静结合写景的好处。接着创设练笔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一吐为快。学生在交流时也能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去抓住细节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述。
薛帆帆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上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薛老师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再到熟读成诵,再到句意及全文的理解,明白期中蕴含的哲理。教学环节上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在读熟的基础上,薛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了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学,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意思,条理清晰,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分析解决问题。
课后教研组进行了集体研讨,老师们汇聚一堂,畅所欲言,研讨氛围浓厚。针对两节课中的优点,大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对课堂中的不足和困惑,老师们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教学设计片段展示
课题:《四季之美》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歌咏四季之美,是自古及今文学家的同好,但因作家个人气质、心境的不同而各有所爱,各有所感。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一起感受她笔下的《四季之美》,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可以通过课后生字表或查字典解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4.习字教学“黎”和“漆”,学生练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词语读准了,生字也学会了,那么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请四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做争取一字不错。
2.接下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一找在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分别是什么时候?
3.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4.四季景致各有各的美,你最喜欢文中哪个季节的美景呢?
5.指名汇报。
6.真是各花入得各人眼,不同的景物会勾连起每个人不同的情怀和感受,感受不同,自然各人的选择也就不同。那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秋天的景致。
四、感受秋之美
作者说,秋天最美是黄昏,这个秋天的黄昏到底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找相关的词句,画出来,想一想,可以简单的写点感受和发现。
1.重点理解“急急匆匆”等词语理解美在“动人”。
(1)归鸦背日,倦鸟投林,因为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爱的归宿,是永恒的牵挂。(2)朗读领悟、感受。
2.重点理解“比翼而飞”等词语理解美在“感动”。
(1)候鸟,总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飞南飞北。雁是有灵性的,这是一只团结友爱的队伍,它们团结互助,才能飞越千山万水。
(2)朗读领悟、感受。
3.重点理解“风声、虫鸣”等词语理解美在“叫人心旷神怡”。
(1)理解词语“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2)这风响虫鸣使得秋天的夜晚清凉而舒畅,在这样的交响乐曲中,心都放飞在了旷野里,愈发令人心旷神怡。
(3)朗读领悟、感受。
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链接旧知,引入古文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代表着一则历史小故事,想看吗?
(1)第一张图片:什么故事?(骆宾王七岁,应客人之邀,于池边作诗《咏鹅》,诗作流传千古。)谁来填?(PPT出示:骆宾王七岁,能_______。)
(2)请看下一张,谁来填?(PPT出示:曹冲七岁,能________。)
(3)这一张呢?(PPT出示:司马光七岁,能________。)
2.有什么发现?我们今天再来认识一位聪明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做——王戎。“戎”字本义是兵器的总称,所以由用于进攻的“戈”和用于防御的“甲”构成,引申指与军事有关的事情。(出示戎的字源演变)
跟老师一起写,注意最后两笔,一撇和一点不能忘。注释1中用一个短语形容他,那就是——自幼聪慧。为什么人们说他自幼聪慧呢?读完这个故事你就会有答案。
二、一读古文,读通读顺
(一)课题
1.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课题?(谁不取道旁李?)(王戎不取什么?)
2.那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
不取,即不摘,李,即李子。瞧,文言文就是这样语言精练。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
(二)古文
1.谁来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学生自由读)
2.谁愿意来展示一下呢?(2人)
3.表扬你字音准确。但是小古文光读正确还不够,谁知道要想读得更流利,我们还要注意什么?没错,就是找准停顿。
4.下面请你们捧起书本先听老师读。
5.下面就请你们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要注意读准停顿。
6.谁愿意来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二读古文,感悟文意
1. 这是一则很有趣的小故事,读明白了吗?别急,自己试着讲一讲。谁来读要求?(PPT出示:【学习任务】
自学: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 合作:小组合作,每人读一句,说一句,互相补充。试着读懂这则故事。
2.小组汇报,引导交流。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①哪个小组来说说第一部分?(评:你们小组解释的正确。加分)
②“诸”是个生字,注释里没有它的解释。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除了注释,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字词,“各位”可以说——诸位;“万事顺利”可以说——诸事顺利;很多小朋友可以说——诸小儿。(板书:联系生活经验)
③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字值得关注——尝。尝在本课中指的是“曾经”,但在我们现代指的是品一下东西的味道,像这种古义和现代意思不一样的词就叫做古今异义词。这两句话中还有一个古今异义词——竞走,请生读。
④竞走:“竞走”现在指一种运动项目,而在文中——争着跑过去?
教授“竞”:竞这个字也特别有意思,《说文解字》中提到:竞,逐也。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上面一个立,中间一张口,下面一个儿,你们看,下面的“儿”多像撒开跑起来的两条腿啊!我们写的时候要舒展。
⑤见过成熟的李子吗?(PPT出示李子成熟的图片)看到了什么?你想不想尝一尝这又大又红的李子?
想象一下,我们就是诸儿中的一位,看着满枝沉甸甸的李子,谁来读读这句话?
想吃吗?真的想吃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我听出你想吃。)
你们想吃吗?我们一起读读。
⑥诸位,我想采访采访你们,你准备怎么跑过去摘这看起来很好吃的李子呢?(跳、爬、喊、捣......)
谁来说一说?诸位,你们跑啊,跳啊,喊啊,大家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真开心啊!这就是——竞走取之。
瞧瞧你们的身后——唯戎不动。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场景,师生配合读:
Ppt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儿飞奔取之,戎不动。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儿呼喊取之,戎不动。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儿争逐取之,戎不动。
谁来读好它?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能看到这一动一静的画面)
(三)听课反思
《四季之美》听课反思
郭玲玲
《四季之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不同的美。文章语言简洁,结构简单,表达情感细腻真挚,字里行间透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授课老师陈琴老师充分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课时目标开展教学,不仅学生学有所获,听课的老师们也收获颇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陈老师课堂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起立并面对面进行交流,秩序井然,所有学生都能认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真正实现了了语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除此之外,预习单的使用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这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掌握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道,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在课后评课中,陈琴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进行了详细阐述。她提出,备课首先要备学情。这篇日本散文中的意象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此她节选符合当下时节的段落进行教学。同时,备课也需要备课后习题,从课后习题中提炼语文要素,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我对于如何进行散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心得
耿晓璐
薛帆帆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语言精炼、富有趣味、蕴含深刻道理的小古文,它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相信教研时听课的部分老师跟我一样,在学生时代害怕学习文言文,怕实词、虚词,怕背诵,怕翻译!而薛老师的课堂通过课前联系已学的历史人物和对生字“戎”的字理教学,让学生一下子进入古文的世界,把畏学古文变成了乐学古文,何为乐?
一乐乐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新课标指出,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诵读是学习古文的主要途径,也是通向文言文世界的桥梁,薛老师的课堂以读贯穿始终。初读读准字音,二读指导学生划节奏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三读带动作有感情吟诵。最后薛老师如果能出示竖着的、去标点的古文,配乐朗诵,相信这样逐层推进、不同层次的朗读形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形成浓浓的中国风,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乐乐思: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薛老师在课堂上抓住整篇古文的支架,设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整个课堂围绕了王戎的人物形象设置问题:王戎是个怎样的人?说说你对王戎有什么了解?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戎?以一个主问题的形式,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这样就特别具有生成性的从学生口中有了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冷静不盲从、聪慧等各种独具自己感受不同性格的王戎。
三乐乐学:
“好课堂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薛老师就像那麦田里的守望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分小组在合作中学习,合作中交流,感悟出古文的学习方法:扩词法、查注释查字典、换词法。薛老师播下的是乐古文的种子,整堂课学生乐读、乐思、乐学,乐在其中。
昔日王戎不取苦李,今日吾竞走取甜李,这节教研课让我收获颇多。薛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落实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了王戎这个历史人物,真是“多子折枝”,期待她思考修改后再次执教此课展现不同风采。
上一篇:语文教研组第一次教研活动记录
下一篇:英语教研组第三次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