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当前位置:课程教学>> 列表
综合学科教研组第三次教研

发布时间:2021/5/22 22:24:15 作者:贾俊 浏览量:765

综合学科教研组第三次教研

一、活动主题

从观察自己开始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二、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520

地点:美术教室

授课人:吴凯

参加人:张阳,凌智,姚雪

研讨时间:520

三、研讨记录

第三次会议

四、过程性材料

(一)活动报道

522日,庆兴路小学综合组开展了第三次组内教研课,张阳、凌智、姚雪三位老师参加了本次公开课的教研活动,整场活动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吴凯老师在美术教室执教的美术课《渐变的形》,接着就本节课进行研讨。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观察并发现生活中渐变的形。

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吴凯老师精心地组织下,整堂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态度认真

二、良好的素养

老师教态自然,极具亲和力,语言清晰,表述准确。

三、评价

形状的渐变有各种各样的方向和方法。本节课的目的不在于晦涩的解释各种方法的实际含义,而是通过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例子来“无声地说明”,简单易懂且一目了然。而当学生真正理解的方法的含义再到自己动手画画就更加能出作品。

第三次签到第三次评价

吴凯吴凯研讨

(二)教案

渐变的形

一、音乐导入

师: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听段音乐。(教师播放有规律逐渐提升或逐渐降低的音阶,让学生感受渐变在音乐中的魅力。)

师:同样美术中一组逐渐变化的图形也会给我们带来美的视觉感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渐变的形》。

(揭题)

二、欣赏感悟

重复的形:有规律的重复出现

渐变的形:有规律的逐渐变化

师:生活中渐变的形有很多,同学们一起来将它们分分类吧!

     水彩笔       辣椒

    节节竹笋    宝塔塔檐

  旋转装饰图案  月亮圆缺图

师:图片中什么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

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同时,根据渐变的特点进行分类,总结。

(板书:色彩渐变、大小渐变、方向渐变、形状渐变)

三、学习新知

想一想:当形状渐变遇见联想变形会发生什么?

(展示多幅作品)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形状渐变时,不是随意的改变外形,而是根据原有形状特点进行联想、变形。

小挑战:将下列渐变的形按照其渐变规律特点进行分类。

四、学生作业

1教师示范如何通过渐变将一片银杏叶变成一把扇子。

2欣赏同学们的画。

3学生作业:打开神秘箱,小组讨论根据里面的素材的特点进行联想渐变,可多种渐变类型融合使用。

4作品展示,每位小组推选一位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创意,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创意。

五、延伸拓展

渐变的形藏于我们生活中,给我们带来变化美、秩序美,重要的是同学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下面一起来欣赏《千手观音》舞蹈视频,可以跟着一起做一做,看舞蹈家们是如何用肢体来表现渐变之美。

五、教学反思

《渐变的形》是平面构成“重复的形”之后的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渐变的形是构成艺术内容之一,它是造型?表现学习的基础。不但设计要求严谨,而且对绘制也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欣赏生活中渐变的形的现象,感受大师作品中的这种现象产生的美感,初步了解平面构成知识,学习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方法,并学习创造多种方式表现有趣的渐变的形。应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意识,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要紧扣渐变突出趣味性,从的渐变引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和欲望,从生活入手,激发创作的热情。引发学生根据展开丰富的渐变,最后达到的完整美。

作业之前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今天要根据素材表现一个什么样的渐变的形,单纯的让一个学生去设计渐变的图形,对于他们来说困难了一些。“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讨论后我让学生举手回答,慢慢地,我发现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学生甚至有好多不错的想法。

在美术教学中,我一直思考怎样去启发学生在作业作品创作中要具有想象力,绘画构思离不开想象,手工制作离不开想象,所以,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美术教师的启发,就是在这启发中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完成作业的构思与设计的。为此,我感觉在美术教学中以形象直观性等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效果会好一点,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听课反思

本周四上午听了一节由吴凯老师指导的《渐变的形》一课,吴老师上课教态自然、环节紧凑,学生参与度高,由浅至深的难易程度,学生较好掌握。小组合作讨论模式,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请学生表述想法,也给其他同学有了参照范本,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够动脑筋。在作业环节,既发散学生思维,又聚焦重点,有迹可循的想象,学生既可以掌握,又能够更好的表现。

《渐变的形》一课,课题简单,但是内容较多、较为复杂,重难点较为突然。但是想要解决好重难点,是需要一定的思考。如果完全让学生发散去创作,学生思维没有落脚点难以出作品,更多的是面面相觑。而在规定范围内有落脚点的想象,学生能够更好地集中想象力创作作品,也不浪费时间,毕竟课堂时间有限。

所以在美术教学上,在把握激发学生想象力时,落脚点的提出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希望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更多的是不知所措,但是给一个点可能会事半功倍。

希望自己在未来美术教学中能够逐渐把握好想象力与实操之间的平衡点,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