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第三次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0/6/24 22:03:19 作者:吴天生 浏览量:815
一、活动主题
同课异构,绽放异彩——数学组第三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6月24日
活动地点:一(5)班 授课教师:李亚鹏
一(2)班 授课教师:韩莎莎
参加人:庆小全体数学教师
研讨时间:6月24日下午13:30
三、研讨记录
四、过程性材料
(一)活动报道
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6月24日,庆兴路小学数学组开展了“同课异构,绽放异彩”的教研活动。
教学活动由学校李亚鹏老师和韩莎莎老师进行课例展示。两位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展示了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课例。两堂课内容虽然是相同的,但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很不一样,对所教内容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
李老师的课沉稳,扎实。第一,以旧引新。李老师采取以旧引新的教学方法,出示的两组口算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基础,为知识的有效迁移,正确推理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30-8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第三,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第四,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
韩老师课的活泼,新颖。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在韩老师引导下主动发现、自主探究的建构过程。例如,在探究30―8和34―8的算法过程中,韩老师让每一个学生尝试参与,充分调用原有的计算基础和思维经验,想到可以有摆小棒、拨计数器和直接口算等方法来计算。尤其是34―8的算法探究,学生结合直观操作演示,想到了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是“先算10-8=2,再算24+2=26”;二是“先算14―8=6,再算20+6=26”;三是“先算34―4=30,再算30―4=26”。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算理,在经历探究中明晰了算法,原本枯燥乏味的计算过程因有了学生的主动建构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韩老师设计这节课的练习针对性强,具有层次性。在掌握任意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后,引导学生迁移,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方法,在学会一般的计算方法后,又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计算能力。韩老师课前认真设计教学环节,精心制作课件,课前准备充分,教态亲切自然,本节课孩子们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两堂课都是本着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原则,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课后,全校数学组的老师们针对两堂课进行了评课。老师们对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深有感触,纷纷说出自己的听课体会,畅所欲言,见仁见智,不虚夸不溢美,把各自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做法与参会教师进行了交流。
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精彩,造就了百花齐放的课堂。这次围绕“同课异构,绽放异彩”的教研活动,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这样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不断地思维碰撞中,激发创新的火花,达成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设计片段展示
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二、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小朋友,小华、小丽、小军看到上节课的三个小朋友拿出了画片,他们也拿出了自己的画片,听,他们在说什么?(贴出相应的图片、语言)
小丽说:“我有8张画片。”
小军说:“我有33张画片。”
小华说:“我有30张画片。”
问:谁会根据小朋友说的话,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针对学生回答,师贴出问题、写出算式。
小军比小华多多少张? 34-30
小华比小丽多多少张? 30-8
小军比小丽多多少张? 34-8
这三个式子中34-30已经学过了,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揭题:30-8和34-8都是两位数减一位数,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
三、自主探索,实现再创造
1.探究30-8
(1)让学生思考30减8该怎么减。
引导:上一堂课我们学习加法计算时用小棒来帮我们计算的,那小朋友们能不能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30-8怎样计算。
(2)学生交流
学生摆好后,同桌内交流操作过程。
集体交流“30-8”操作过程,学生上台演示,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摆3捆小棒,先打开其中1捆变成10根,也就是3捆小棒分成两捆和10根,用10根减8根剩2根,2根与2捆合起来是22根)。
图式结合,理解算理,2是哪来的?(10-8),10又是哪来的?(30分成20和10),学生结合起来说。30 - 8 = 22 把30分成20和10,先算10-8=2,再算20+2=22
2.探究34-8
(1)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交流自己是怎样摆的(摆3捆小棒和4根小棒,先打开其中1捆变成10根,也就是分成2捆和14根,用14根减8根剩6根,2捆和6根合起来是26根)
(2)图式结合,理解算理,2是哪来的?(10-8),10又是哪来的?(30分成20和10),学生结合起来说。34-8=26= 把34分成20和14,先算14-8=6,再算20+6=26
3.总结
出示39-8=31 30-8=22 34-8=26
让学生观察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是减法,都是减8,都是三十几减一位数,但是得数有点是三十几,有的是二十几)为什么会这样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拿一个十出来,这叫退位减。。
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1)30-8等于多少?想想看,怎样算?
(2)同桌交流探讨算法。
(3)学生汇报不同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摆小棒;用学过的算法算。
2.建立表象,初步感知。
(1)小组学生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指名演示摆法:先摆3捆,再拿出1捆拆开,从中去掉8根,所剩下的2根和2捆2合起来就是22根。
3.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1)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试着叙述30-8的计算过程,并板书:
30 - 8 = 22
(2)计算机直观演示计算过程,学生跟着配音一起完整地说说这题的计算过程。
4.小组合作,探究34-8的计算方法。
(1)各小组讨论交流34-8怎样计算。
(2)动手操作:先用小棒摆一摆34-8等于多少。
(3)学生交流多种操作方法,并一一展示。
(4)引导学生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5)小组讨论汇报各种方法,教师板书
(6)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说一说34-8的计算过程。
(三)教研反思
教学反思1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第四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是复习了之前学习的减法计算,并出示一个不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让学生说明计算过程,为本节课学习退位减法做铺垫。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小棒,探究30-8和34-8两个减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在学生摆小棒的基础上,教学在个位减个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应该从十位上拿一个十出来,再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方法叫做退位。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细节方面我还做得不够完善:
1.在请学生上黑板展示摆小棒的过程时,我只是强调0-8不够减,需要将前面的一捆小棒拆开,再去减8,没有强调这一捆是一个十,拆开就是十个一,没有做到根之前学习的知识相呼应;
2.这堂课出示的两道算式30-8和34-8,第二道算式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是超过第一道算式的,应该也让学生上黑板展示摆小棒的过程,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而我只是让学生自己摆然后直接说,没有当众展示这一过程,导致巩固练习部分,学生计算不是整十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产生的错误较多,这里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3.此外,我对于课堂上训练学生讲完整的话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没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教学反思2
今天我执教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这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口算方法,理解推诿减法的算例,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下面未来说一说教学这节课之后的体会。
一开始是进行口算复习对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接着我创设了一个三只小动物进行跳绳比赛的问题情境去导入新课。让学生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要求其算式。等三道算式出示之后,着重把注意点放在30-8和34-8上。怎样从3捆小棒中拿走8根?让学生产生一种把其中一捆拆成10个一根。也就是把一个十拆成10个一。拆开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也就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接着再反问学生每一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最后再让学生说一下完整的计算过程。与此同时,我也让学生把30-8的计算过程也就是分解式写在数学本上。要让学生的学习落在实处,这样也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后来到34-8也是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直观形式意识到个位减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上借一让学生说一说完整的计算过程。同时也让学生把计算过程的分解式写在数学本上。之后再一次总结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个位减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上借一。最后利用课本上的四道题设置四道馆,激起学生的兴趣回答问题。
今后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不断总结经验,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反思
本周是我校数学组第三次教研,我十分有幸聆听学习了我校两位十分年轻而优秀的数学教师的公开展示课。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执教老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亚鹏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大屏幕展示的哪几题算起来很容易,算一算,为什么另外几题算起来比较难,得出个位不够减,是退位减法,不仅揭示了课题,而且复习了不退位减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区别,知道了退位减法的难点,为什么不容易算,因为个位不够减。
在说34-8=26计算过程中,莎莎老师展示出学生有下面几种不同算法:把34分成20和14,先算14-8=6,再算20+6=26;还有把34分成10和24,先算10-8=2,再算24+2=26等,算法较多,通过比较优化,统一出最优解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环境下掌握新知。学生通过观察摆小棒再写出算式的方法教学,莎莎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个位不够,向十借一”的算理掌握不够深刻。通过一次次让学生说去完整表达,让孩子再次深化理解了计算过程及算理。
通过本次听课学习,我体会到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因为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把算理说明白,思维才能清晰。也要注重后进生的学习掌握情况,由于少数孩子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掌握不扎实,做次类型题时仍不熟练,速度较慢且易发生错误。作为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慢慢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
上一篇:数学组第七次备课
下一篇:语文教研组第三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