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当前位置:课程教学>> 列表
数学组第二次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0/6/17 22:45:28 作者:吴天生 浏览量:788

一、活动主题

关注思维概念教学——数学组第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617

活动地点:1)班 授课教师:金西子

(3)班 授课教师:王惠

参加人:庆小全体数学

研讨时间:617日下午13:30

三、研讨记录

微信图片_20200617182616

四、过程性材料

(一)活动报道

为了响应我校教育教研的集结号角,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本学期,我们数学组继续扎实、深入地开展教研活动。本周,我们年级数学组的金西子老师执教认识分米和毫米和一年级的王惠老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就如何进行概念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本次的教研活动主题围绕“关注思维概念教学”这个主题开展,由备课--上课--评课三个环节组成。第一节课是1)班的金西子老师执教,老师课堂节奏紧密,十分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通过对学习过的米和厘米之间进行比较,发现米太长,厘米太短,想到有无介于两者之间的单位——分米。接下来通过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活动,建立一毫米以及一分米的长度概念和进率关系

微信图片_20200617182534微信图片_202006171825341

第二节课是王惠老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王老师课堂思维逻辑性很强,全程用动画人物串联,学生沉浸其中,思维始终紧跟课堂。在介绍人民币时,王老师先出示1元钱,引导学生去辨别是多少钱,之后便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和表达,这样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去表达。通过让学生想买一张12角的邮票可以怎样付钱,并上黑板摆一摆不同的方法,这样既巩固了这堂课学习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微信图片_202006171825342微信图片_202006171825343

课后,全组的数学老师集中评课。评课时,先由老师对这节课进行说课和反思,再由老师们围绕研究主题进行积极探讨,说出自己发现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家都能从自己的角度诚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轻松的氛围下,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

微信图片_202006171825344

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对于课堂上如何发展学生思维,如何进行灵活多样的概念教学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大家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进步和成长,活动圆满结束。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更加认识到,应该多学习、多思考,努力成为一位学习型和研究型地教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会继续开展我们的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让教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设计片段展示

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1认识1及以下的人民币

1)谈话:拿出你的信封袋里的人民币,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认一认,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这是多少钱的?(小组活动,师巡视了解情况。)

2)提问:有谁愿意当小老师和大家介绍一下,这些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名交流)

3)谈话:如果把这些人民币分成几类,你可以怎样分?请小组同学一起分分看,想想有没有不同的分法?(小组活动,师巡视了解分法,展示交流。)

4)提问:如果把这些人民币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指名交流)

5)说明:按照人民币的制作材料不同,可以将人民币分成用纸做的纸币和用金属做的硬币。

6师问:如果分成三类,又可以怎样分呢?为什么这样分?(指名交流,师随即板书:1元(壹圆)、1角(壹角)、1分(壹分))

7)说明:这种分法是按照人民币的单位来分的,“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在元、角、分下面加着重号。)请把这些1元、1角、1分的人民币都放进材料袋里。

2、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情境图)谈话:小羊们拿到钱可高兴了,可是怎样使用钱会更有意义呢?这些爱心小羊们决定把钱捐给希望小学。小朋友们,灰太狼听到消息,也来捐钱了,听听他说了什么?学生读一读这时,美羊羊伤心地哭了起来,谁来读一读他说了什么?引导学生探索1=10角,教师板书。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1元里面有几个5角,1元里面有几张2角的?

3)(媒体播放:练习本1元钱,我付10角可以吗?)提问:小明想买什么?(指名回答)他说什么?你们觉得可以吗?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提问:用10角可以买到1元的练习本吗?为什么呢?(指名交流,说明理由。)

4)谈话: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媒体出示元角换算图,生边看边一角一角地数。)问:1=( )角(生齐答后板书:1=10)角)

5)谈话:分是最小的人民币单位,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吗?请你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小组交流,师巡视了解情况)

6)提问:1角等于几分?(指名交流)大家同意吗?(生答)谈话:下面让我们一分一分地数数看。(媒体出示分角换算图)

7)揭示:1角等于几分?(生齐答后板书:1=10)分)

8)(及时反馈)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元、角、分虽然是不同的单位,但它们之间却是有关系的,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记得牢不牢。(出示换算练习)

课题:认识分米和毫米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刚刚我们小朋友量出的口罩长度和宽度是多少?

20厘米和10厘米)

那么10厘米在数学上也是一分米(同时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一位小朋友上台用一厘米和一分米的纸条比一比,底下的同学一起数一数,一分米中有多少个一厘米。(10个)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手机的边、粉笔、卷纸宽度)

3、改一改说法:口罩的长大约2(分米),宽大约1(分米)。

4、拿出直尺再数一数,书本填写(1分米=10厘米)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快问快答:20,30,40,60,80厘米分别是几分米;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能用我们学习过的长度单位表示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教研反思

教学反思1

  《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结合所学长度单位相结合,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实践强化认知。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细节方面我还做得不够完善:

1.对分米概念的界定,虽然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动,但应该放慢各个动作细节,先用手指比划长度,再脱离直尺感知,由具象到抽象,逐步建立认知;

2.恰当地运用教材资源,善用但不拘泥教材, 教材设计毫米的认识时出示的物品是5角的硬币和身份证,实际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生活自己再说一说;

3.此外,估测环节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对于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没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教学反思2

今天我执教了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这一课时要达成的目标有:初步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学会简单的兑换人民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本课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我通过深入熟悉教材,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体会:

首先,我通过创设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情境贯穿全课,以学生熟知的动画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购买商品需要付人民币,引发学生感知认识人民币的需要,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接下来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先让学生自己认一认,然后在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说一说自己是从哪里认识这是多少钱的,激活学生的生活的经验,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学会观察,学会比较,然后在全班交流,接着引导学生对人民币进行分类,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想一想有几种分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然后进行交流,这样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的清晰。

其次,在教授元和角的关系以及角和分的关系时,继续以情境贯穿,以情境的冲突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1=10角,为了丰富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我还增加了1元里面有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让学生不仅对概念再次进行回顾,还有了一个思考和计算的过程,丰富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

最后,在练习部分,主要以实践和体验为主,比如,我设置了“我是小小营业员”的体验活动,学生上来扮演营业员和美羊羊,让学生在体验购物乐趣的过程中,将本节课所学习的概念内容进行了巩固和实际的运用,再次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反思,锤炼教学语言,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听课反思

今天听了金老师执教的《认识分米和毫米》和王惠老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两节课,有了一些收获和体会,下面就这两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开始,金老师通过一个米老鼠的身高复习引入之前学习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后以一件实物“口罩”创设一个矛盾情境就是用米做单位太大,用厘米做单元又有点小,所以想到有没有介入在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最终引出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之后在比较一分米和一厘米以及毫米和一厘米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一毫米以及一分米的长度概念。其次,金老师也让学生利用尺子在实际的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在教学过程中,金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和交流使得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王老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总体上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且完整。一开始王老师通过一个动画片的形式说明需要买礼物,而买礼物需要钱也就是人民币,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显得非常的自然而且学生也愿意听。

接着就是认识1元、1角以及1分等人民币。以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最后让学生本来说一说人民币的面值以及特点。再接着王老师让学生把手里的人民币进行分类。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能够让学生自主的说出人民币是有单位之分的。之后又以捐款希望小学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说出1=10角、1=10分以及熟练地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整节课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