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
发布时间:2019/3/30 14:34:01 作者:金西子 浏览量:1106
《角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金西子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贾老师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
以下是我听课的一点小感悟:
一.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贾老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贾老师精心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那么,本节课也有不够完美之处。例如,在讲解顶点时,“尖尖的”应该作为感受而非判断标准。在学生发言时,若贾老师能给予学生更多时间表达,由学生完整说出角的特征会更加完美。总的来说,本节课贾老师在讲解、课堂教学语言、提问、板书、变化、反应、反馈、演示、结束等教学技能上都得到充分发挥,不失为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