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当前位置:课程教学>> 列表
谷里庆兴路小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科学备课组第一次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22/9/20 12:15:18 作者:校管理员 浏览量:1836

谷里庆兴路小学科学备课组第一次活动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活动主题: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的能力

二、活动时间:2022920

三、活动地点科学教室

四、活动安排表

课题

主备人

参与人员

《土壤的成分》

吴雅雯

陈鸿春、李东耀、吴双、贾俊

五、研讨记录及各项材料

微信图片_20221020113158

六、优秀教学设计片段

4.土壤的成分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两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自己二年级的水平。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态度: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教学难点】

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土壤。

学生材料:土壤、水、烧杯、搅拌棒、纸巾、放大镜、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图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已经三年级,但与二年级学生是相差不多的,创设情境要很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给动植物寻找合适的环境放生除了情境真实外,也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观察土壤

1.师:土壤是什么?(观看视频)

生:有一定肥力、提供营养物质。

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土壤里面有什么?

生:蚯蚓、树叶、泥土、枯枝等。

2师: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挖点土来观察。

3师: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

  PPT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

4师:(实验中)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

5汇报

生:我们小组通过观察,发现土壤里面有。。。

[设计意图:学生对土壤有一些了解,在观察之前让他们猜一猜(预测),这样开始观察时他们会更加认真,为了证明自己说的对,他们也会更加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放大镜是一个辅助工具,不需要对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等讲解太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课前也应当多使用放大镜,以减少这方面的时间浪费。]

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

1师: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那土壤里还有其他物质吗?

 (未提及水和空气: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吗?

生:可以摸一摸

2师:你能看到吗?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生: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

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土壤里的水和空气是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只能用间接的办法证明。这些方法如果只是简单的由教师告知,会显得比较生硬,在课前可以做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用纸巾擦桌子上的水,然后让他们说一说观察到的一些变化。另外可以用验证粉笔中有空气的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验证实验,但要放在课前,因为这些内容和土壤没有直接的关系。]

3汇报预设

师: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

生: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

师: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

生: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4学生活动

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

师: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它们在哪儿呢?

生: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师: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师: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来试试吧!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呀?

生:猜测,浮上来、、、、

生: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设计意图:从观察小气泡入手,将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气泡上,当他们搅拌水时,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被调动。此外,因为汇报是小组汇报,但希望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观察,因此可以让他们自己写自己的,比一比小组里谁发现的多,在比一比那一小组的发现最多。]

四、总结

师: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土壤是一种观察的对象,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多种以往没接触过的观察方式,因此,让学生总结是为了巩固这种观察方式多样化的意识。有很多的物体通过直观的观察并不能全面的认识它的性质,借助其他物体是科学观察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手段。]

五、课后活动

1师:既然土壤中有这么多成分,那么土壤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播放视频)

2师:关于土壤,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阅资料,下节课一起来交流。      

[设计意图:课上学生学习到了土壤的成分,给学生拓展这些土壤的来源,拓展知识面,引发学生对于土壤其它方面的探索。]                                                                                                                                                  

【板书设计】

土壤的成分

                           空气        分层

七、活动过程照片

微信图片_20221020113141

微信图片_20221020113149

微信图片_20221020113153

微信图片_202210201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