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当前位置:课程教学>> 列表
数学组第五次教研

发布时间:2021/6/6 15:27:04 作者:贾俊 浏览量:805

数学组第次教研

一、活动主题

收集材料,分析数据---数学组第次教研活动

、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62

活动地点:录播教室 授课教师:韩莎莎

参加人:庆小全体数学

研讨时间:62第二节课

三、研讨记录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89f5306a9a73676d1c0e0844561f8f5.jpg89f5306a9a73676d1c0e0844561f8f5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3333fe3cc86d860dccff2ca5ad53b56.jpg3333fe3cc86d860dccff2ca5ad53b56

四、过程性材料

(一)活动报道

为有效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202162上午,庆兴路小学数学组在一楼录播教室开展了“收集材料,分析数据”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开设了节研讨课,是韩莎莎老师执教的年级的《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老师精心准备,课一开始,韩老师借助ppt出示红黄绿色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零乱地摆放着,让学生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摆放,不美观,还乱,自认而然产生了分类的欲望,然后按照形状和颜色两种不同方法将图形分类。韩老师注意学生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类方法的学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意学生的感受。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9c35ca1945bd52b9167ded30e0310b3.jpg9c35ca1945bd52b9167ded30e0310b3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f281d48af31e200e5c5225b49e69ca0.jpgf281d48af31e200e5c5225b49e69ca0

听课结束后,全体数学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不管是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还是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板书设计等,都进行了细致而又精细的评价,形成共同意识。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我们认识到一节课材料收集的重要性,并决定今后要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数据和材料的收集。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827101989665da3753f4e2d3bcd0e2e.jpg827101989665da3753f4e2d3bcd0e2e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2d5d4536f729ec00bf7fc4695f8c9c6.jpg2d5d4536f729ec00bf7fc4695f8c9c6

本次研讨活动,以动手操作为抓手,老师们积极参与,共同探究,分享成果。这样的活动,不仅为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也让参加研讨的老师相互学习、启发,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片段展示

课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内容:

课本第90~9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礼物。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有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你觉得老师会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吗?

预设:把这些图形分类?

提问:你打算怎么分类?

预设:1、按照颜色分,分成两类,分别是黄色和绿色

2、按照形状分,分成三类,分别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总结:其实刚刚提到的两种分法一个按颜色分、一个按照形状分,其中的颜色和形状就是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也是今天我们即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通过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把你自己最感兴趣的2-3个问题下载自己的学习单上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问题问题出示在课件上

我们先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问题去解决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1. 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

接下来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问题去解决。

活动要求:

(1)小组确定分类标准;

(2)组员帮助收集数据;

(3)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学生展示:

(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3)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

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

提问:现在,你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吗?学生根据出示的结果逐一回答。

(2)出示其他的分类结果,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

(3)将几种分类的结果放在一起,小组交流: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和学生一共有15人;

生2:老师比学生少9人;

生3:做游戏的人最多,下棋的人最少;

生4: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一共有15人。……

(4)师: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能掌握吗?

提问:你认为分类整理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最关键的是确定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

4.回顾刚才的整理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交流:

(1)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

(2)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小结:通过分类整理,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将结果表示出来,这就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提问:可以怎样分类?生答:按颜色和形状分。出示图下的表格,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整理结果。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这些邮票,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先互相说一说,再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一分。

4.谈话:最后,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一分。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人数,你是怎么知道人数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数出来的,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提问:你能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其中一个小组的分法。

四、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分类整理,才能回答有关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三)教研反思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教学反思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是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第一课时。一开始选择这节课当做公开课也是因为这节课有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来体验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的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教育背景下,课堂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在课堂里起着引导的作用,而不能代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明天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按不嗯呢该的标准对简单的数据进行分类;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并解决一些简答问题。在教学的时候我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的进行教学,导入的时候让学生把图形按照颜色和形状分类,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借助例题情境图进行新授环节,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得出在一张图里有许多信息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收集完数据后为了避免数的过程出现乱、烦、晕的情况,学生产生要整理数据的需要以及要把数据记录下来的需要。我上课的时候是以可见的形式给学生展示记录数据的样子,没有怎么跟学生强调记录的格式是怎么样的。这也是后来听课老师给我的建议,魏老师和孙老师都听出来这个地方我处理的不是特别好,建议我让学生动手记录之前,可以在下面看一看下面有记录的很高的同学,可以让学生把他的记录过程呈现在黑板上,这样的基础比较薄弱或者不怎么明白该怎么记录的同学就可以模仿黑板上的样子把记录过程给写出来。我听完很受教,确实是这样子,由于我没有怎么强调记录的格式,所以下面有部分同学不知道怎么记录或者记录的数据是很乱没有按照把同一类的分类标准放在一起。

这节课磨过很多次,也改了很多次,我真的感觉学无止境。每次磨完课之后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想法。不仅仅在教学上得到了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今后上课也会更加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虚心接受同时和领导以及评课老师的建议。

听课反思

周三教研组一起为韩老师磨课,聆听了她执教的《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一课,韩老师充分以主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动手实践等方式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之后的教研活动中,吴老师、郭老师给韩老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旁一同学习,思考的我,也收获良多。这节课本质上是一节活动课,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掌握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学生充分体验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学生对于数据的收集以及分类的方法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并没有系统运用这类方法的意识与策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于方法的总结与思考,最终体验到分类的内涵与好处,同时利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