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第一次活动
发布时间:2021/4/18 9:32:18 作者:贾俊 浏览量:1129
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第一次活动
一、活动主题
关注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二、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4月16日
活动地点:一(1)班
授课教师:屠雨萌
参加人: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
研讨时间:4月16日下午13:30
三、研讨记录
四、过程性材料
(一)活动报道
2021年4月16日第三节课,由屠雨萌老师在一(1)班执教《大自然,谢谢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一年级全体语文老师认真聆听。
课堂开始,屠老师通过和学生的谈话导入课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利用视频把本课的主人公“大自然母亲”引出来,进而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设计活动。教学方式丰富,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增强他们爱护大自然的责任感。
课上活跃的氛围让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明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和大自然息息相关,让学生懂得感激、珍惜、爱护自然。水果、蔬菜、大米、棉布都是大自然慷慨的赠与,我们需要感谢大自然对人类慷慨赠与的美好。屠老师在教学之中紧密相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们积极参与,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有了初步理解,由于本课整体比较抽象,经过课堂一系列的图片、视频展示,学生们理解了大自然和我们的关系。课堂上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一切都来自于自然的馈赠,懂得用勤劳回报大自然。课堂的最后,屠老师进行拓展,回归到大自然之中,联系科学,激发了学生们探究自然的兴趣,让学生对课堂回味无穷。
屠老师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堂效果良好,全体老师认真学习。
(二)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出“大自然”
出示“礼物”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平时有没有收到过礼物?都有什么礼物?收到礼物时的心情怎么样?
师:小朋友们一定收到过各种各样的礼物,收到礼物时一定特别的开心。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特殊的朋友,她也给我们送来了很多的礼物。(播放视频《大自然在说话》)
师:这位朋友是谁啊?(板贴:大自然)
二、大自然的“礼物”
师:人们常说“大自然就像我们的母亲”,那你知道大家为什么会把大自然说成是我们的母亲呢?
师: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她为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说一说,大自然为我们带来了哪些礼物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礼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离不开的。)
(出示食物的图片),这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第一个“礼物”(板书:食),除了土豆、红薯,还有哪些食物?(蔬菜、水果、肉类、蛋类等等)
师:除了吃的,还有什么“礼物”?(出示布匹的图片),这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第二个“礼物”,这个“礼物”可以用来做什么?(做衣服,板书:衣)
(出示家具的图片),这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第三个“礼物”,这些家具都是用什么做成的?(板书:住)
(出示风景的图片),这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第四个“礼物”,我们外出游玩的时候,看到这些美丽的风景,心情会非常舒畅。(板书:行)
小结:我们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质带来自于大自然,有了大自然的礼物,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那你想对大自然说些什么呢?(板贴:谢谢您,并齐读)
三、“礼物”是怎么来的
师:大自然的礼物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大自然赠送的礼物呢?(出示故事《两个农夫》),大自然不是我们的母亲吗?为什么还会让那名懒惰的农夫饿死呢?
(出示米饭、布匹、房屋、水果的图片)思考:想要获得这些礼物,需要经过哪些步骤?人们需要做哪些事情?(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师生全班交流)
小结:大自然的礼物来之不易,需要靠人勤恳的劳动才能获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劳动,做一个勤劳的人,还要懂得珍惜他人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四、大自然的语言
师:在大自然怀抱中成长的我们,感受到了自然母亲带给我们的种种快乐,那么,你能听懂大自然母亲对我们说的话吗?
(出示天上的白云、搬家的蚂蚁、水里的蝌蚪、大雁集队南飞、树木年轮的图片)思考:大自然通过这些语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高飞的白云说明明天可能是个晴天;搬家的蚂蚁说明可能有雨,出门记得带伞;水里的蝌蚪说明春天已到人间;大雁集队南飞说明秋天已在眼前;树木年轮说明树的年龄,一圈就是一年)
师:大自然不仅送给我们这么多种“礼物”,还通过各种语言告诉我们季节、气候的变化,作为懂得感恩的孩子,我们可以为大自然做些什么呢?(不随地乱丢垃圾、不采摘花草植物,不随意践踏草坪等)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送给了我们非常多的“礼物”,也明白了想要获得这些丰厚的“礼物”需要人们辛勤的劳动。我们还倾听了大自然的语言,了解了不同现象背后的意义。在接受、享用大自然“礼物”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恩,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表达我们对大自然真诚的谢意。(齐读课题)
(三)教学反思
《大自然,谢谢您》教学反思
屠雨萌
美丽的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只有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大自然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才能带给我们更舒适的环境。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本课侧重于大自然对人类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馈赠,使学生深入体会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由此激发感恩心理。通过今天课堂上的所学,学生们知道了大自然在衣、食、住、行等不同方面给人送来了“礼物”,有了这些“礼物”,才有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必需品。大自然不仅孕育了世上万物,还为万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就无法生存。学生通过“想对大自然说些什么”这一活动,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谢,感恩之情。通过思考,小组讨论米饭、布匹、房屋、水果是怎么得来的,学生们明白只有辛勤的劳动,大自然才会给予人们丰厚的回报。启发学生要做一个勤劳,并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好孩子。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她除了会赠与人们“礼物”,还会和人们对话。结合绘本《大自然的语言》,了解不同自然现象背后的真正意义,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大自然的认知,还让学生具有了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课余生活能主动的走进大自然,观察、探索各种奇妙的自然现象。
爱是相互的,大自然爱护着我们人类,那我们人类也应该为大自然做些什么来回报她的馈赠。学生们通过交流,掌握了许多保护自然的好方法。最后,我还针对“礼物”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说一说我们生活还有哪些东西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总体来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教学重难点也基本突破。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教学时应该还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围以及他们可能触及的生活内容中挖掘素材,设计活动。对大自然怀有感恩之情,课堂上我们只是探讨了一些做法,我觉得还不够,课后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再深入探讨一下,可视情况渗透环保小组,让学生以实际行动去感谢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四)听课反思
《大自然,谢谢您》听课反思
平静
屠老师执教的是《大自然,谢谢您》这一课,在课堂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能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感恩自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各个感官去充分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积极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深刻感悟。
课上,屠老师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环境,让孩子们懂得感激、珍惜、爱护自然。加深体会与大自然的共在感。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和大自然息息相关。水果、蔬菜、大米、棉布都是大自然慷慨的赠与。我们需要感谢大自然对人类慷慨赠与的美好。屠老师在教学之中紧密相连生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受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结合本课的特点,屠老师充分利用了图片,视频等进行教学,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设计活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给予了学生感性的认识,增强爱护大自然的责任感。提升了学生对自然的情感与认知,实现了对日常生活的意义引导与建构。
本课是本单元的总结课,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有了初步理解。但是本课整体比较抽象,一系列的素材活动,学生们理解了大自然和我们的关系。课堂上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一切都来自于自然的馈赠,懂得用勤劳。在课的最后,屠老师进行了拓展,回归到了大自然之中,联系了科学,激发了学生们探究自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