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当前位置:课程教学>> 列表
谷里庆兴路小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科学备课组第三次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22/11/22 12:19:06 作者:校管理员 浏览量:2297

谷里庆兴路小学科学备课组第三次活动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活动主题:学习模拟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活动时间:20221124

三、活动地点科学教室

四、活动安排表

课题

主备人

参与人员

《地球的内部》

陈鸿春

陈鸿春、李东耀、吴双

五、研讨记录及各项材料

efdc933b6ee420c77a2a68b8e8dc413

六、优秀教学设计片段

一、导入

1. 出示地球图片,提问: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了哪些认识?

2. 谈话:大家对地球表面有所了解。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

  学生根据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3. 揭题板书

【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探明学生关于地球内部的前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揭示研究课题。

二、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特点

(一)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

1. 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一下地球内部的样子吗?

火山: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会运动、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2. 出示地热,谈话:地热能不能帮助我们推测出地球内部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地热》。

地热:地球内部很热,可能比地表温度高。

(二)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

1. 提问:除了通过自然现象进行推测之外,你觉得了解地球内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提出钻洞

谈话:钻探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人类现在已经钻到多深了呢?

2. 谈话:钻了12千米,用了24年。前苏联在克拉半岛钻井,从1970年到1994年,整整24年。为什么钻到12千米,就不再钻了?

学生交流想法。

原因:(1)地球内部温度很高,钻头难以承受高温。(212千米,岩层已经非常像流体,钻孔孔壁无法稳定,会塌孔,钻好的孔会自行闭合。(3)资金超出预算,又没有实际效益。

3. 讲述:我国自主研发的钻探机地壳一号能钻10千米(1万米),在松辽盆地,主要用于研究地球演变,以及能源探测。

(三)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

1. 提问:钻探这种方法很有限,没法钻到地球的中心。不过人们还有一种方法能够探测地球内部,就是地震波探测。

2. 讲述:可以通过地震波探测。在世界各地都设有地震波监测站,1910年,科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也就是说地震波的速度和方向会忽然改变,他推测,这个地方是地球内部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而且,这个分界面具有全球性。后人把这个分界面称为莫霍界面。同样的,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什么呀?这也是两种不同物质的交界面,这是科学家古登堡发现的,所以叫古登堡界面。后来,科学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设计意图】从根据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进行推测,到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探测,将科技史融入地球内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历程,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揭开地球内部的神秘面纱。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不熟悉的,因此以教师补充为主。

(四)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1. 谈话:这三个圈层分别有什么特点?厚度怎样?温度怎样?有哪些物质?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学生说说三个圈层的特点,教师PPT补充。

2. 提问:地球内部的结构有点像什么呀?(出示鸡蛋图)

学生说说类比结构

3. 提问:现在人类钻探的最大深度是12千米,对比一下,钻到哪一个圈层了?

连地壳还没钻透呢!

(五)地球内部的运动

1.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那这些结构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学生由火山和地震推测出是运动的。

2. 谈话:地球内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运动?老师这有一份资料和一些关键词卡片。请大家阅读资料,一会儿上来按照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摆一摆这些卡片。

3. 学生阅读,然后两人上台贴卡片,并介绍地球内部的运动方式。

                地震

地壳运动

               缓慢的板块移动

4. 教师补充:

1)地幔、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

2)地震是直接感知的,板块移动是缓慢进行的。

3)什么是板块?板块构造学生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块完整的,而是分裂成许多块,科学家划分为六大板块。

4)板块移动分为碰撞、分离、交错。(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文本资料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结构特点与运动模式。带着任务进行资料学习,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针对性,能够主动思考与梳理地球内部运动与地表现象之间的联系,建立因果关联。

三、模拟实验: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1. 谈话:地核与地幔的运动,到底会不会造成地壳运动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

2. 出示实验器材,提问:酒精灯、淀粉糊、泡沫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酒精灯——地球内部的热量

淀粉糊——岩浆

泡沫块——地球板块

3. 播放实验视频

4. 实验流程:

1)向淀粉中加入热水,搅拌均匀。

2)加热淀粉水,搅拌至粘稠。

3)放入泡沫块,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观察什么?泡沫块和淀粉糊是怎样运动的。怎么记录?用箭头标出它们的运动方向。

4)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5)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

分工:1号负责酒精灯,2号负责淀粉糊,3号负责泡沫块和记录,4号戴手套整理器材。

5.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用搅拌棒挤一挤、推一推,帮助学生观察现象。

6. 汇报:

1)泡沫块是怎样运动的?(1号和2号分离,2号和3号碰撞……

2由此推测,地球板块会怎样运动?

3是谁给了泡沫块力量,让它运动的?

4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什么?

学生: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模型思维。实验中,教师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聚焦现象。汇报环节,有层次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将实验想象与自然现象进行类比,从现象层面深入到本质,厘清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四、认识海陆变化

(一)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或交错

谈话:我们模拟出了地球板块的运动,现实中有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地球板块在缓慢地移动。

出示喜马拉雅山图片,谈话:这是喜马拉雅山,它是世界最雄伟高大的山系。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解释吗?

学生:地球板块的碰撞与交错,造成了海陆变化。

谈话:是不是你们推测的这样呢?我们来看一看。视频《喜马拉雅山》

(二)大陆漂移:板块分离

谈话:看来和你们的猜想是一样的,喜马拉雅山是一个证据,还有别的吗?

出示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学生说说发现,介绍自己知道的大陆漂移学说。

播放视频《大陆漂移》,学生预测未来板块会有什么变化。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资料学习、模拟实验、交流讨论等方法,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及特点。学到这,你有新的疑问产生吗?希望大家课后能够运用查阅资料、建构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新知的应用与迁移,学生利用地球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对喜马拉雅山和大陆漂移的例子进行解释,就是在运用知识,这一过程既是建立宏观认知的过程,也是评价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对这两个例子的解释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能初步解释即可,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地球的内部

地壳     地幔     地核

( 外      内 )

               地震

地壳运动

              慢的板块移动(碰撞、分离、交错)

七、活动过程照片

b0bca9ad077dd38066eb6f9a855f495

be443c0b56ed9dced52bee9e46f2812

6ca969966fe01e9a587b8cb94159a34

6fe141844a30935709c71a7922af8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