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里庆兴路小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第五次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22/12/15 16:32:48 作者:王丽 浏览量:2694
一、活动主题
落实语文要素,绽放文言之美
二、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12月13日
活动地点:一楼录播教室
授课教师:陈霞君
参加人:庆小全体语文教师
研讨时间:12月13日上午9:00
三、研讨记录
四、过程性材料
(一)活动报道
临近期末,老师们都在忙于本班的复习教学中。在忙碌之余,老师们也不忘专业学习,为加强和丰富学校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12月13日上午,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落实语文要素,绽放文言之美”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陈老师执教的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陈老师从三张历史小图片入手,引入本课主人公王戎,既初步树立了王戎聪明伶俐的人物形象,也拓展了相应的课外知识。陈老师整个课堂以读贯穿始终,层层深入。先读通句子,然后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并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最后尝试背诵,让同学们在读中感知文言文的音韵之美。
紧接着陈老师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古今异义等等。作为部编版第三篇文言文,陈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为初、高中学习文言文和课外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课堂上的三个主问题“文章讲了什么事”“王戎是个怎样的小孩”“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层层递进,并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把自己对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感情和体验表达出来。
课后,全体语文教师围绕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结合陈老师的这节课,进行了研讨交流。此次教研活动,不仅授课老师得到了锻炼提升,听课老师也受益匪浅。庆兴路语文课题组全体老师们会携手共进,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进行到底。
(二)教学设计片段展示
课题:《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生字,重点学写“戎”“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停顿。能背诵课文。
3.理解词句,明白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体会王戎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内容,明白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链接旧知,引入古文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代表着一则历史小故事,想看吗?
2.有什么发现?我们今天再来认识一位聪明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做——王戎。“戎”字本义是兵器的总称,所以由用于进攻的“戈”和用于防御的“甲”构成,引申指与军事有关的事情。(出示戎的字源演变)
关于王戎,你有哪些了解呢?注释1中用一个短语形容他,那就是——自幼聪慧。为什么人们说他自幼聪慧呢?读完这个故事你就会有答案。
二、一读古文,读通读顺
(一)课题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不取,即不摘,李,即李子。
(二)古文
1.谁来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学生自由读)
2.谁愿意来展示一下呢?(2人)
3.表扬你字音准确。但是小古文光读正确还不够,还要找准停顿。
4.下面请你们捧起书本先听老师读。
5.下面就请你们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读准停顿,相信你们会读得更有味道。
6.谁愿意来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
三、二读古文,感悟文意
1.过渡:课文读到现在,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下面让我们开展小组合作,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谁来读一读学习要求:
小组合作: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说说一句话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
2.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是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组汇报,引导交流。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①请第 小组说说
1号生:我们小组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句话看出觉得王戎善于观察、思考。
②“诸”是个生字,注释里没有它的解释。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除了注释,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字词,“各位”可以说——诸位;“万事顺利”可以说——诸事顺利;很多小朋友可以说——诸小儿。(板书:联系生活经验)
③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字值得关注——尝。尝在本课中指的是“曾经”,但在我们现代指的是品一下东西的味道,像这种古义和现代意思不一样的词就叫做古今异义词。这两句话中还有一个古今异义词——竞走,请生读。
④竞走:“竞走”现在指一种运动项目,而在文中——争着跑过去?
教授“竞”
⑤见过成熟的李子吗?(PPT出示李子成熟的图片)看到了什么?你想不想尝一尝这又大又红的李子?
想象一下,我们就是诸小儿中的一位,看着满枝沉甸甸的李子,谁来读读这句话?
⑥诸位,我想采访采访你们,你准备怎么跑过去摘这看起来很好吃的李子呢?(跳、爬、喊、捣......)
谁来说一说?请你上台表演。诸位,你们跑啊,跳啊,喊啊,爬啊,大家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真开心啊!这就是——竞走取之。
瞧瞧你们的身后——唯戎不动。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场景,师生配合读:(师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后面生读)
PPT出示: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儿飞奔取之,唯戎不动。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儿呼喊取之,唯戎不动。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儿争逐取之,唯戎不动。
(出示文中话)谁来读好它?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一起读!
师:还有哪些小组说说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我们小组觉得王戎是个爱思考的人,从“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感受到的。
②文言文语言简练,多有省略。考一考你们,谁来说说。。
③这里面有一个字在古文里经常出现——“之”,它在小古文中通常是指代故事中的某人某事某物,这里的两个之分别指故事中的什么呢?
之一:王戎;之二:李子。 你是怎么得出答案的?
小结:这位同学给我们分享了另外一种对于理解文章非常有效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板书:联系上下文)。
我们一起来看看补充习题的第一大题,谁来说说答案是什么,请你来说。
④文言简练的语言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它独有的魅力。回到那个场景,谁来演演他们的对话?同桌之间试一试。
⑤全文唯一一处语言描写,简简单单一句话,尽显王戎之聪慧。能记住它吗?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合作,你们来读王戎的话,黑字部分老师来读。
四、三读古文,讲好故事
1.小王戎才七岁呀,就能说出这样一番道理,真是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冷静不盲从的孩子!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小故事吗?请你说(提两个)。
2.读了那么多遍,你们会背了吗?提一个背,全班齐背。
3.拿出硬笔习字册,把“戎”、“诸”描一个写一个。
4.这样有意思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部书记录了魏晋时期,很多名人的有趣故事。在这部书中,写王戎的故事可不止这一个,老师这儿就有一篇《王戎观虎》,写的也是王戎七岁时候的故事。请同学们用上今天学习的方法,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三)听课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反思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郭迎迎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学生之前对文言文的体裁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按照这个过程,在学习中,陈老师注意方法的指导,朗读课文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顿,理解文章意思时,根据注释和插图把短文读顺,读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将王戎看到路边李子时“不动”和其他小伙伴“竞走取之”的行为进行对比,关注王戎的语言"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从而得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聪明机智的孩子。
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顿要声断气连,教师应该进行规范的示范,带领学生读。陈老师做好这一点,直接出示了停顿节奏。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停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就自然而然的,能体会到在哪里停顿了。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就能明白课文中“之”字的意思了,“之”字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可当时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一下子明白三个“之”字的意思。
这是一篇以孩子为主人公的文章,故事还是发生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以情景剧的形式,学生表演,从中感受体会,这样不但理解了文意,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切身感受,同时又有了自己的发挥,有助于课堂的生成,过程也更有趣味,学生真正感到趣味的高质量的课堂。
二○二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反思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周安慧
本周有幸听了陈老师关于《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授课,让我受益匪,下面也谈谈我的几个看法。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难度比较大,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的效果还算满意,现总结如下:
1. 在导入的时候,陈老师出示了几个之前学过的插图,让学生根据图片上的故事填空,复习旧知。之后从课题入手,抓住了一个“戎”,字理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注到了“戎”常用的义项,导入直接、扎实。
2 不管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需要朗读。朗读能够让学生理解文本、升华情感。陈老师利用多形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文意,边理解边读,以读促理解,理解后读得更加准确。师生在读中获取了每一个汉字的含义,读懂了整篇文章的文意,总结了文言文中部分汉字的“一字多义”。相信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会主动、轻松很多。
3. 陈老师十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培养而来的,不是硬塞给他们的。比如,让学生小组交流,制定学习任务单,根据任务单的要求完成课文的学习。运用图画的方式,让学生还原课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愉快地探索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合作精神得到了认可。陈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随文识字,并在课堂上留出时间给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检测学习的效果。并在理解课文大意时,教会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这个字所代表的不同含义。但可能由于课堂时间不够的原因,如果在从正面、侧面、动作等方面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就更加完美了。
我要和陈老师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作为一个新老师做的远远不够,我要多多吸取经验。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作为引导者,教会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我要反思自己,改变自己,改变课堂。
二○二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听课反思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薛文琦
今天观摩了陈霞君老师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一、反复朗读,助理解。
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陈老师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陈老师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再到熟读成诵,再到句意及全文的理解,明白期中蕴含的哲理。教学环节上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二、品词析句,深入体会。
在读熟的基础上,陈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了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学,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意思,条理清晰,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分析解决问题。
三、环环相扣,设计巧妙
从刚开始的复习历史小故事让大家填空,很自然的过渡到本节课讲解同样是七岁孩子的王戎,是如何的智慧过人,到后面叫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看出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讲解王戎和其他小朋友看到李子不同反应的时候,先出示李子图片,孩子们垂涎欲滴,历史上大多数的孩子们也是这样,所以做了很多的动作准备去摘李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文章中找到王戎不同于其他孩子的反应,从一动一静的画面中体会王戎的聪慧。
不足之处,这个小故事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通过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梳理出来,方便学生理解背诵,大框架清晰了,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在自学或者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对应的语句,交流学习,比教师直接讲效果可能更好些。
总之,这篇文言文从激发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我以后也会不断学习和反思,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二○二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四)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陈霞君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本文主要讲的是王戎年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观察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古文内容,明白“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自读,齐读,分组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王戎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善思善察",基本上大功告成。
3.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应该认真观察,用心思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同时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几种方法。
三、不足之处
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退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让学生成为主体。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