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里庆兴路小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第一次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22/10/28 16:04:29 作者:王丽 浏览量:4153
谷里庆兴路小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
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第一次活动记录
一、活动主题
人文启智,童眼认国土
二、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2022年10月26日
活动地点: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五(3)班
授课人:袁佳敏
参加人:庆兴路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
研讨时间:2022年10月26日
三、研讨记录
四、过程性材料
(一)活动报道
道德与法治学科第一次教研活动报道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2022年10月26日上午,谷里庆兴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了第一次校内教研活动。袁老师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告诉学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他们积累了初步的学习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他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具备了爱国之情。经过了前两节课的铺垫,学生对我国的国土有了初步的了解。袁老师在此基础上,用视频导入了新课,再次展现中国的美景。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依托于课本和生活。在讲授新课的环节,袁老师依托课本,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图画,了解河流向东入海的原因,由此对中国的地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感受自然,文化遗产的丰富。感受“千里江山之美”。
在了解的我国地形的基础上,袁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小组合作制定旅游文明公约,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知晓文明出游不只是道德问题,祖国的文化、自然遗产不止受到公约维护,懂得保护自然遗产的重要性并能够在生活中践行。
最后,袁老师告诉学生,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性也不同。不同的地形气候条件会对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再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我们,生活习惯上有什么样子的特点,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听完课的研讨环节,老师们都对袁老师的课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她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作为其载体,深刻阅读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深度理解教材,从而深入浅出,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地域的特点。对袁老师重视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来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大家同时也提出了质疑:本课有很多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学的专业知识很容易把本课上成了地理课,继而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育人的功能。在教学时,重视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串联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因此,了解和把握地理内容的教学特点,把握其恰当的教学方法十分有必要。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大家的兼教学科,从语文教师转变为德法教师,因此对教师的要求特高。要求课任教师要有激情、有感、情有热情。在热烈研讨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地营造相互学习,不懈探索,友好交流的氛围,才更能够进一步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技能的专业化,让庆小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们不断成长。
二零二二年十月三十日
(二)教学设计
课题: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二课时)
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袁佳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到祖国山水风光之美。
2、能力目标:能够自觉保护自然、文化遗产,能够分析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多样的自然风光和自然遗产,学会保护自然资产,做到文明出行。了解我国复杂的地形气候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习惯,懂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保护我国的自然资产,做到文明出行。
难点:懂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认识气候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这里是中国》
活动一:【好山好水好风光】
1、说一说:你从视频中感受到中国的美了吗?你觉得中国最美的地方是哪里?你知道它是哪种地形吗?
2、评选:最美之地
我认为中国最美的地方是_______,它美在________,它是________地形。
3、总结:我国有不同的地形。
4、小小地理学家:阅读《中国地形》图:
(1)找找我国的主要山脉和大江大河,看看它们都分布在哪里。
(2)我国长江、黄河都是自西向东流向大海,你能从地形图中找到原因吗?
(3)我们居住的地方有没有山脉、河流?说说它们的名字。
5、小拓展:大河向东流的原因。
6、中国小导游:祖国处处是美景,请你说一说,我国的美景当中,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你是否能用镜头展示给大家看?
7、祖国摄影师:展示中国美景。
8、小提示:祖国处处是美景,其中有些美景很独特,有些美景十分罕见,还有些美景对研究自然环境烟花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人类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整个国际社会都有责任通过合作保护世界自然遗产。
9、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分布:阅读课本第50《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分布图,说说:
(1)图中这么多景区,它们为什么能入选为世界自然遗产呢?
(2)去过其中某个地方的同学可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感想,也可以选择一处你感兴趣的世界自然遗产,查阅资料后,与同学交流。
10、阅读角: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1、新闻:“真爽,我破坏了踩一脚要恢复60年的丹霞地貌!”
12、讨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三名游客的做法的?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13、小提示:保护世界遗产,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我们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同样需要保护。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14、活动园:感受祖国山水之美、践行文明出游公约。
活动二:【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
1、你知道以下独特的生活方式出现在哪些地方吗?
(1)我们喜欢骑马和喝奶茶,我们的房子跟你们的不一样。(内蒙古)
(2)我们有张特别的床,我们把它叫“炕”。(东北)
(3)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穿得清爽无比,冬季平均气温还有20摄氏度。(海南)
2、总结与过渡: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的地方长夏无冬,有的地方冬季漫长,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有的地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们的生产和生后方式也各具特色。
3、生产方式大不同:阅读《中国地形》图,找一找我国的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了解一下我们所在地区的地形以及气候特点,然后和同学讨论,我们的生产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影响。
4、归纳:地形对生产的影响
5、观察与思考:请你观察下图中不同地区人们的居住环境,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课本第53页)
6、小小分享会:请你说一说,自己家乡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选择一种方式,展示家乡的生活特色。
《我们神圣的国土》听课反思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耿晓璐
我们神圣的国土为这一课包括“我们辽阔的国土””“好山好水好风光”“方水土一方生活”,袁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感知祖国山水之美、文明出行的重要性。
在开始,袁老师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了大江大河,知晓祖国江河分布,有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祖国山水之美,激发学生保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袁老师还充分联系了生活实际,知道旅游时应当如何做,能够用实际行动自觉保护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
袁老师在教学时循循善诱,教态自然。学生学习起来不费力,兴趣高。既有书本上的知识,又有生活中的常识,密切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的主动性高,学习效果好。如袁老师出示了世界文化遗产后,问学生你最想去哪里,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就是让学生在对自己旅游经历的回顾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袁老师在教学中,落脚点应该始终放在“爱国”“德育”之中,减少地理方面理论的学习。总的来说,这依旧是一节值得我学习的公开课。
二○二二年十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