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第二次教研
发布时间:2021/4/18 12:52:01 作者:贾俊 浏览量:826
数学组第二次教研
一、活动主题
概念认识,提升能力---数学组第二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3月31日、4月14日
活动地点:录播教室 授课教师:吕春磊
录播教室 授课教师:金西子
参加人:庆小全体数学教师
研讨时间:3月31日、4月14日第二节课
三、研讨记录
四、过程性材料
(一)活动报道
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为了让学生在概念认识中提升理解、归纳、思维等能力,2021年3月31日和4月14日上午,我们庆兴路小学数学组在一楼录播教室开展了“概念认识,提升能力”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开设了两节研讨课,一节是吕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的《我们认识的数》,一节是金西子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认识小数》。两位老师都精心准备,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活动之前吕老师还做好了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一、了解自己家中每个人的年龄;第二、收集一些用100以内数表示事物数量的例子;第三、分小组准备一些糖、花生米和黄豆,引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感受、体验我们认识的数,增强学生数感。金老师的课教学流程清晰,目标明确,简洁、细腻,数学知识如涓涓细流般淌进学生的心田。
第一节是吕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课,吕老师安排了“说一说”“猜一猜”和“数一数”三个活动,“说一说”首先要求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引导他们在自己熟悉事物中寻找,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在不同情境中的现实意义,培养数的应用意识。“猜一猜”的活动分三步,先抓糖、花生米和黄豆,进一步培养他们估计意识的能力,丰富对百以内数实际意义的感知。“数一数”让学生通过观察校园里的事物,并试着用不同形式的数量来表示它们,进一步体会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在日长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二节课是金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初步认识》,金老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意义及读写。金老师的教学过程清晰,首先是复习分数的意义,从生活中的电费缴费单引入新课,接着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分别认识的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几分之几就是零点几,以及小数的各部分组成,教学过程中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空间,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商场里的价格表,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小数。
课后,全组的数学老师集中评课。评课时,先由吕老师和金老师对执教的课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讲解,再由老师们围绕研究主题进行积极探讨,说出自己发现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家都能从自己的角度诚恳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轻松的氛围下,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
相信通过本次教研,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数学教学的课堂应深刻而多样,通过交流与探讨,师与师之间的情感更进一步,而教师学习的道路也任重而道远。
(二)教学设计片段展示
课题:我们认识的数
一、活动一:说一说 感悟应用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会用到或听到100以内的数。例如咱们班有45名学生;我国有56个民族;在北京举行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想一想,请你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好吗?(在小组内完成)
提问:你能说出家中每个人的年龄吗?小明家有一个人今年是64岁,这个人会是谁呢?说说你的理由。
二、活动二:猜一猜 体验估计
出示花生米和糖。
请学生先抓一把糖,数一数是多少块。然后再抓一把花生米,先让学生猜一猜,大概是多少粒,再数一数。(可以多叫几个学生做这个实验)
你发现什么了?为什么一把花生米比一把糖的数量多呢?请你想一想。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块糖比一粒花生米大许多,因此同样是一把,花生米的数量要比糖多。
请学生抓一把黄豆,估计一下数量。
三、活动三:数一数 丰富经验
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到校园里寻找我们学过的知识——100以内的数。
校园里可数的物体比如教室数、班级数、学生书画作品、某个班级的人数、体育器材的个数等等。学生数或估,及时让学生相互交流结果。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生活情境,激趣导入
师:老师前几天收到了一条短信,请同学们看一看,里面有两个数字,谁能来说一说?
谈话:0是我们学过的数,是什么数?(整数),95.2呢?(小数)
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认识一下小数(板书课题)
二、活动探究,概念建构
1、借助长度单位认识零点几
(出示例1的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板书:5分米、4分米
提问:5分米够1米吗?
提问:不够一米,又想用米做单位,怎么表示?
预设回答:(1)米,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2)0.5米;谈话肯定,引导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
(1米=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5份就是5分米,可以写成米。)
师:米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你知道是多少米吗?
生:0.5米。
师:你真厉害,十分之五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怎么写呢?请同学们伸出手指来跟老师一起写(书空)
(先写0,再0的右下角点上一个小圆点,再写5)
师:0.5板书并讲解,读作:零点五
师:回到书桌的宽4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可以怎样表示;
(4分米=米)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米还可以写成什么数?
板书:4分米=米=0.4米
问:如果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直条表示1米,你能在直条中涂上不同的颜色分别表示0.5米和0.4米吗?
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你是怎么涂的?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5份就是0.5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4份就是0.4米)
追问:0.5米表示什么意思?0.4米呢?
谈话:你说得真棒!0.5米就表示米,0.4米就表示
米
2、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师:如果用这个长方形直条表示1分米,这里1份是多长?
(1份就是1厘米。)
师: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请打开书独立填一填
学生依次回答,汇报结果
谈话:如果老师再指一个刻度,你还会吗?(4厘米=分米=0.4分米)
仔细观察上面的这些分数和小数,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点?
预设1:都是十分之几的分数;2:都是零点几的小数
师:说的不错,还有呢?同一道式子里的小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
(十分之几分米就等于零点几分米,零点几分米就表示十分之几分米)
评价:你们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了分数的含义
谈话:我们把发现记录下来。板书:分米=0.( )分米
谈话:刚才这根直条可以表示1米,也可以表示1分米,如果用这个直条表示1元,这是多少?4角还可以怎样表示?
提问:0.4元表示什么意思?
(因为1元等于10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4份就表示0.4元)
小结:0.4元也就表示元
谈话:一起来回顾一下,把1米平均分成10份,0.4米就表示米,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0.4分米就表示
分米。
提问:它们的单位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0.4来表示?
(不管单位是什么,0.4就表示)追问:如果是0.5呢?(0.5就表示
)板书:=0.( )
4、例二:借助“元”认识几点几
出示例2,
师:双休日老师还买了两样东西:圆珠笔和笔记本。圆珠笔的价格是1元2角,如果写成小数是多少元?(1.2元)
追问: 1元2角就是1.2元,为什么呢?(探究汇报)
预设:(1)在直条后面加两格;
(2)两个直条拼在一起,是元
板书:2角=元=0.2元,1元2角=1.2元
指着1.2元,介绍:这个小数读作:一点二。
提问:笔记本的价格3元5角是多少元?(3.5元)
提问:3.5元在这条线段能找到吗?(找不到)怎么办?
(从2延长到3)现在可以表示出来了吗?(不能)为什么还不能?(3.5比3要大,在3的后面)
谈话:随着线段越来越长,变成了一条数轴。现在谁来指指3.5在什么位置?
追问:我再说两个小数你能很快在数轴中找到?(0.1、1.9)
谈话:看来在数轴中不仅可以表示出整数,还可以表示出小数。
3、认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自学课本
提问:通过刚才的自学,你知道了什么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三、全课总结,巩固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小数有哪些认识?生活中你见过小数吗?举例说一说
谈话:这一节课,你们有收获吗?知道吗?历史上小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课后同学们可以自由阅读第89页的“你知道吗”,并与同学交流。
(三)教研反思
教学反思1
谷里庆兴路小学 吕春磊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数,唤起学生“生活即学习”的意识。“互猜年龄”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地复习了“大一些”“小一些”或“大多了”“小多了”的内容。让学生“猜一猜”“抓一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猜想,加深体验。在“猜一猜”活动中无形地渗透了估计策略的培养。通过“数数”“猜数”等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的意义的认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但也存在着些许的不足,首先是课堂纪律,因为是一节活动课,孩子们都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导致课堂纪律不能很好地维持。其次是分工方面,在课前没有追问小组的分工,导致在活动过程中出现混乱的情况。有一部分孩子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公开课上活动课的想法是我受到南师附中老师的启发,但真正实施起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平时就要训练学生。
教学反思2 金西子
本周三执教一节小数初步认识,课上完后还是有许多收获与反思和大家分享。
本课的初步思路是通过例一的长度单位进率从而使学生熟悉分数的十进制理解小数含义。例二再次通过元角分抽象出十分之几等于零点几。在读法和写法的认识环节,初步设想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对自然数和整数有初步概念,可区分整数和小数,同时对一位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有初步印象。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对于分数知识部分遗忘,以至于在说分数含义时不能很流利完整的表达,基础的薄弱使孩子们也不能很快对长度,人民币单位进行换算和判断,课堂节奏一度很慢。作为执教者,面对课堂出现的即时问题不能很好利用教师机智反应,对于教材钻研不够,准备仓促致使本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因为本课呈现的最终效果并不如意。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对于我的课堂做了深度分析,耐心且专业从各个角度对课堂的每个部分给予了帮助与修改的建议。无论是导入环节中将水费的情景改进为超市商品的物价,或是例题中取消学生单独画直条图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一元二角即1.2元,都是各位老师对我教学方面的传授及对教材更为深度的理解。
在接下来的教研活动中,一定会对本课做更多理解与准备,对学情做更深入了解,以呈现出更优化的一节课!
听课反思
今天一年级吕老师给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一节教研课《我们认识的数》,本节课的重点是用数表达与量化。学生已认识100以内的数,通过这样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数的人数的综合与应用的过程,了解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体验认数价值,进一步学会实际数数和数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吕老师在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等活动,培养数的应用意识与估计意识。在数学各种类型的课中,实践活动课是比较难上的,因为操作活动后,小朋友往往不能迅速地“放手”。在数学课上,一年级小朋友的手还会不停地抓抓这里,摸摸那里。这种胡乱的动手,会分散注意力,阻碍操作后本该正常的思维运作,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课后,我们进行了研讨,假如能让学生用学过的数,把生活中的事例说得更宽泛点,是否能展现一些生活的图片,创设一些情境,效果能更好。
总之,上课要整体设计教学过程,但也要细心琢磨教学细节,教学中,我们只有通过对细节的研究,才能真正有效地去实践教育理念,接近教育理想。
《小数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
这周金老师教学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小数的读法、写法和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金老师先是用一张水费单来引入,水费单上的金额是小数,这里让学生知道有小数的存在。这节课金老师先让学生读小数,再让学生写出小数,最后教学小数的意义,一环紧扣一环,清楚明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小数的意义,它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主要借助了长度单位和货币单位这两个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说一说5分米 =5/10米写成小数0.5米、4分米=4/10元写成小数0.4米、1元2角=12/10元=1.2元等,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去探究分数和小数表示的具体长度,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猜测、举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组第四次集体备课
下一篇:二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五次活动预告